一分钟了解智算中心各“参与方”的收益逻辑

智算中心从项目的角度可分为“投-建-运”三个维度,不同维度的玩家和玩法各有不同,最近有不少朋友找我聊,到底那个部分收益最大(比如英伟达靠卖GPU赚的盆满钵满,做算力服务器的公司净利润却低的可怜,算力租赁的公司很多也处于亏损状态,国产AI芯片和大模型公司烧钱严重往往只能靠融资活等),到底各个参与方的收益逻辑是什么?我们简单聊聊。

一、“投”-智算中心的资金来源

1、央、国企、各个地方城投或其他跨界主体出一部分资金,注入给SPV公司作为启动资金,SPV公司作为“智算中心”台前的操盘主体,收益逻辑是通过智算中心这一赛道让公司“升值”,达到一定规模或阶段后可以靠自身运营获得持续性的收益或者将公司打包出售的方式进行获利,要想实现收益最大化通常要结合政府的政策补贴(如算礼券、绿电指标、税收减免等)。

2、金融类机构资金会投资高质量的SPV公司或项目,常见的有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智算中心项目投资规模巨大,需要金租类公司分担资金压力和风险,金租类公司的收益逻辑是短&长周期的“放贷收益。

二、“建”-方案设计、设备供应和交付

1、建设方案的设计:有大大小小的“设计院,根据智算中心甲方要求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写”、“详细方案制作”,作为第三方的机构收益来源是设计费,从几万到几百万不等。当然“可研报告”并非只有设计院能出,多数硬件厂商和方案类公司都具备这类能力,但是由于和客户有商务上的合作一般是被客户“白嫖”,希望靠项目合作达成“盈利”的目的

2、设备供应以IT三大件为主:硬件设备里GPU类服务器资金占比最高达70-80%,以GPU服务器为主的厂商或渠道商,他们的收益是扩大营收的同时尽可能的提升利润,凭借自身的资金、服务赚点辛苦钱,净利低的可怜,真正暴润的是英伟达这类芯片厂商,前三季度营收351亿美元,其中净利高达193亿美元,成为AI时代现阶段最大的获利方,对比国内几百亿的服务器厂商净利才3-5个点,实在是一言难尽;

一分钟了解智算中心各“参与方”的收益逻辑

3、采购“价差和隐形“收益”:GPU设备采购以H100为例价格高达230-260W不等,除了客观存在的影响的价格的因素,“人的影响的往往更关键,部分智算中心项目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问题,项目着急上马,烂尾的不在少数,为何真正到了运营阶段某些“关键人”的态度却“无所屌谓了大家细品

三、“运”-通过运营实现资金回笼和价值发挥

1、运营收益:智算中心往往是“始于建设、成于运营”,运营方通常是PSV公司或者其委托的第三方公司,核心目的是通过合理化运营实现资金回笼,理想情况下回本周期在3-5年,收益来自下游租户,收益是否稳定除了取决于自身的算力类型(GPU卡的类型)、算力规模(卡的规模)、服务质量(增值服务)等,还与租户的数量、质量、稳定性等密切相关。

2、大模型公司收益:主流的大模型公司具备高质量的训练数据和高效的算法框架,可以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客户、不同业务场景进行大模型产品的定制化开发,主要是通过通过MAAS层的标准服务和定制化开发部署实现收益。

3、消费者有收益吗?最终用户是消费者,希望获得更多高质量、高性价比的算力资源,市场的充分竞争对于客户而言是有利的,比如去年H100单独租金高达13w/月,到目前基本上腰斩了,更具性价比的算力服务也可以算作消费者的隐形“收益”了。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指正!

—-老张会持续通过公众号分享前沿IT技术,创作不易,大家多多点赞和关注!

  文章内容来自于网络,由百合树AI整理,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如需开始AI写作请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