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怀左
01
《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小细节:为公家开车的金俊海,一心想把自己的工作让给儿子金波,以解决孩子的就业问题。不然孩子在城里只能揽工,连对象都找不到。
许多人读到这里也许会有疑问,怎么工作还能让?
是的,不过这是上个世纪的事情。
比较巧合的是,我爸以前也是为公家开车的司机,而且他的工作就是我爷爷让给他的。这块的历史,其实我们历史课本上也提到过,但没细讲。
简单来说,就是新中国建立后,从1953年开始推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重工业需要的资本和投资很多,但可以创造的就业机会非常少。所以当时政府对许多工人子女的就业,是有保障的。
我爷爷以前是军人,后成为国企工人,退休后我爸接班。所以我小的时候,我爸也和我说过,以后他退休了,可以把工作让给我,这样我就可以吃公家饭,捧起铁饭碗,等我退休的时候,我还可以把饭碗让给我孩子……
梦想还没实现,没想到国企大改革,我爸他自己的饭碗还没捧好就成了下岗工人,办了结算,拿钱回家。这让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里田二经常念叨的话:世事要变了,世事要变了!
另外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政策,不管在当时来看有多么正确,但解决的都是当时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问题产生,政策一定会随之发生变化。再看我们国家生育政策的变化,道理其实也是一样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我们也要用变化的眼光去看问题。
书中,金俊海比较有见识,金波不愿意让他提前退休,一直说再等等,但金俊海说,再等下去,也许政策会变,到时候你想接班,也接不了。于是他直接决断,自己内退,把工作让给了金波。
现实生活中,我爸下岗的时候,我还是个几岁的娃娃,记忆中的场景只有一个:大晚上,我爸妈在家里聊开小卖部的事情,我躺床上开始做再也不缺零食的梦。从那一刻开始,工人的梦想离我远去,我只想左手娃哈哈,右手王中王。
没过多久,我家的小卖部在一个冬日的上午开了起来。那天,雪花飞舞,我上完珠算课带着算盘回家路上,就听到了鞭炮声。走近,白雪上点点鞭炮碎屑,瓦房摇身一变,成了小卖部。
村里开店十几年,细算来,其实也没赚下多少钱。好在林林总总,能供我们一家人吃喝,再多的,也就没有了。长大之后,有一段时间我回想这段历程,简单对比当时的其他人,想到的是我爸当年为什么不留在市里,继续打拼,结果也许会更好。
在那个许多人往外走的时代里,他为什么选择回村呢?我之前实在理解不了。
问他时,他说市里人多,太吵,他不喜欢,还会觉得村里有人情味,待着更好。在我过去的视角里,我觉得这就是图安逸,不求上进,没有进取心。当然我也只是在心里批评,没法直接去说他。
可今年我的想法变了,简单的批评,其实也只是站在我个人立场上的结果导向。反面一想,如果我爸在村里也发了财,我还会那样想吗?事实是不会。所以我之前的想法是狭隘的,我应该批评我自己的狭隘性。
我们不能站在结果的这一端,对别人指手画脚。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各种综合因素铸就的。
02
改变的由来,有两个:一个是我最近读的《平凡的世界》,再次细读,让我深深明白,在时代变迁之下,个人的力量其实是极其有限的;另一个是这三年的疫情和经济下行,此前社会上热热闹闹的「往外走,去大城市」的气氛悄悄发生了变化,很多人选择了回家乡,求稳定。
大江大河奔腾之下,个人如水中浮萍。
小一些的时候,我们总会迷恋个人的努力与好运,似乎觉得只要努力就可以做成任何事情。殊不知,努力只是成事的一个要素,没有起点、机遇、平台、风向等其他要素的配合,努力会大打折扣。
孙少安很努力,种地的时候大中午都不休息,可作为生产队队长的他,家里连饭都吃不饱。一直到什么时候,到改革开放以后,他才有机会烧砖,做生意,才真正改变了家里的光景和个人的命运。
想一下,如果没有时代给予的机会,他可能还是吃不饱饭。
孙少平也很努力,干活的时候比其他人都卖力,下煤窑的时候除了生病,几乎月月满工。可是他当时的努力也只能被限定在打工的范围内,再大的平台,他也上不去。
前些天我见有读者批评孙少平,说所谓的出去闯世面,难道就是下煤窑?如果了解历史,并且结合书中所描写的实际场景来看,去大牙湾煤矿工作,对当时的少平来讲,还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一般人还去不了。
个人努力是有限的,这才是实际情况。
许多读者遗憾于少平没有和晓霞结婚,其实没结婚,才符合实际情况。要知道路遥写的是平凡的世界,而不是开挂的世界。前面已经有了场景暗示:孙少安无法和田润叶在一起,郝红梅也没能和顾养民在一起,到了孙少平这里,举一反三,咱们应该会吧。
类似的,还是路遥的作品,《人生》里,高加林也没有和黄亚萍在一起。有一段时间,高加林幻想自己可以和黄亚萍去南京,去大城市,换一份更好的工作,改变命运。可到头来,丢工作,回村,梦想破灭。
黄亚萍父母当时知道孩子喜欢高加林后是什么反应?
你猜,田晓霞的父母知道孩子想嫁给孙少平后是什么反应。
至于文学作品中田晓霞的死,你猜为什么《泰坦尼克号》的最后,要安排杰克的死?难道就不能安排两块板子,或者安排杰克也被救吗?创作嘛,肯定可以,但也正是因为创作,很多时候悲剧比戏剧更能触动人,而且会给人留下更多遐想的空间。
艺术归艺术,现实归现实。
我们长大的过程,其实也是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过程。
就我们当下的社会情况来看,其实是一个强行让浪漫主义睁开眼的阶段。
睁眼看世界。
03
说回我爸,当时还年轻的他,面对突如其来的下岗,内心一定是崩溃的。单凭想象,我都可以想到他的焦虑、迷茫、孤独与无助。
本以为是可以吃一辈子的铁饭碗,结果手里的饭碗突然就碎了。他最开始肯定还不相信,问了一圈人之后,发现下岗成为了既定事实,不相信也得相信。
单看这个场景,这其实是一个小小个体面对时代巨浪时的手足无措。原先固有的价值观被打碎,对未来全新的规划和设计还未建立,周围人无法给到有建设性的意见,所以我爸也只能在迷茫与焦虑的情况下,按照本能,匆匆选择。
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对,也许就是现在的你我。
我们上学时,周围人说以后考上大学,就可以功成名就。等我们考上大学之后,才发现大学生多如牛毛,走路上扔块板砖,都能砸一大片。继续考研吧,本以为读研出来就可以再不焦虑,结果,该有的问题,一点都没有少。
以前学矛盾的普遍性时,我们只当个概念,背着玩玩。真看到普遍的矛盾时,笑容僵在脸上,欲哭无泪。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原来都是真的。
二十多年前,我爸拿着手里的钱,买了一辆二手车,和我妈在村里开了小卖部,日复一日,养活一家人。有时候我妈会抱怨我爸爱打麻将,现在回头看,也是苦闷日子里的一点乐子罢了。
那时的我爸,告别了城市里的大厂,再无法开当年风光的东风大卡,逐渐与原来市里的同事断了联系,后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幸运的是当年网络没普及,手机和砖头一样,微信朋友圈还没出来。我爸很快再次适应了村里的生活,开车、看店、进货、打麻将,不再关注外面的世界,也不被别人的风光所影响,该吃该喝,自得其乐。
人生是一段体验,他已经走了大几十年。后人会评判前人,但前人走过的路,后人大概率也还会走。在我们仅用简单的对错去评判长辈的阶段,长辈无法和我们客观沟通,等我们体验了生活的动荡,也明白了他们一生的起起伏伏后,彼此之间也不需要太多的沟通。
所有的言语,都在路上,人类的悲欢,很难相通。
到现在我才发现,什么时候跳出了简单评判的思维,人才算是走向了真正的成熟。2011年我家的小卖部也关门了,对我们一家来讲,算是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那年我去外地上大学,我爸跑跨省长途,我弟上了中专,我妈在家休养。
我家四口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聚散离合,陆续体验。
「后记」
这两年我慢慢养成了一个习惯,不再去评判周围的人,也不对别人抱太高的期望,心放低,按部就班做好属于自己的事情,多付出,低期待。
比起过去的喊口号,如今我已经适应了稳步前行。遇到困难也不再惊慌,一时解决不了就拉长战线解决;对自己也没有多少幻想,认清我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然后过好普通的日子就好。
时间是我们内心的磨刀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