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河湖畔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伯方村,历史悠久,古建丛集,潺潺的流水声,曾逝去了一段繁华的历史和一代廉吏毕振姬的传奇故事。这里人杰地灵,人文厚重,百业兴旺,人们世代安居乐业。其中,村中有位76岁的古稀老人郭富荣,她以香为生,已经走过了46年的生涯,用坚守书写着一曲普通人的美好人生故事。
据说,她从30岁起,因家庭子女多,老伴又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在生产队所挣的工分,根本无法维持五个孩子的学费和家庭日常生活,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她打听到高平北陈有制香的产业,有人指点她,说你们出去卖香也可以赚点钱。于是她从那个地方买到一篮香,开始了她的卖香生涯。那个时候,她几乎每天一个人捆着一个长竹篮,把香放在里面,上面盖着一块红布,一个人步行到附近的每一个村庄去卖,早出晚归。农闲时,老伴也骑着自行车带她一起去卖,甚至,让她住在好心人家卖。他们的足迹踏遍了长子、沁水等好几个县,也得到了好多人的帮助。听她讲,常常是除夕夜,他们还在外奔波,就这样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这一卖就是46年。现在,孩子们虽然都成家了,可是她依旧坚持去卖香,用她经常好说的一句话就是:“坐出病来,跑出命来”。
多少次的来回,历经了无数风雨的洗礼,仅卖香的长竹篮也不知道她用坏了多少个。多年下来,她的身影出现在高平北大片的每一个角落。去多了,村上的人大都认识她。有什么困难好心人也帮助她她,久而久之,她也认识了村上不少的人,甚至一些人的家庭情况她都很了解。我也是北乡人,小时候对她我也有印象,如今多少年过去了,仍看见她还在城里叫卖,如今行走有点不便的她,头发白了,脸上也布满了几许皱纹,看上去她还是那样的精神。但为了坚守这份卖“香”的家业,她依然漂泊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淹埋在风里、雪里和黄昏的夕阳中。
听说后来她家里也开了个香作坊,为了解情况,经人介绍,我来到了她家的香作坊。原来,这位老人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都已经成家立业。长子武文杰,受母亲卖香的影响和爱人也走上了制香之路。一干就是30多年,共同和爱人、母亲一起从事起这门香业。年纪54岁的武师傅,略显单薄和驼背,繁重的劳动、职业的习惯以及起早贪黑的作坊生活,使这位大哥看上去沧桑了许多。一走进他家大门,新建的房子里面堆的都是香和一些制香的材料,与大门相邻的一间房就是制香的作坊,大门外依墙处堆满了好多的制香原料,还有一台搅拌机等。主要在这里进行制香的配料、搅拌、和黏等。
走进制香坊,看上去有些凌乱,这里就是他们一家每天制香的地方。大院里的堂房有一半堆满了香,也算是一个库房。武师傅说他每天凌晨4点多就和爱人起床忙碌,两人各有分工,按照程序,分工制作,直到上午九点、十点才能结束。要经过配料、搅拌、和黏、挤条、装填、封箱、施压、出香、晒干、捆扎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程序都很关键,都得上心,且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艺后,才能制作出质量上乘、香气扑鼻、让人喜欢的香。武师傅主要在家制香、晒香、捆扎,爱人除了配合制香外,白天还得开着三轮电动车到邻近村叫卖,传承了婆婆走街传巷的卖香之路。由于他家的香质量上乘,用的好,附近村的百姓都使用了多年,一听说武家的香,很快就销售一空。
多少年的打拼,多少年的技艺,让这门不为高平人知的香业在伯方村的武氏家传承延续,她家的香在高平北大片名声不小。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武氏一家凭着多年熟练的制香经验,和母亲共同打造着这份母亲一直渴望拥有的制香家业。同时,听武师傅讲,几年前,他们家庭情况都好转了,也修了新房,都不想让母亲出去卖香了,身体原因她仅停卖了几天,待身体恢复后,习惯了这门行当的郭富荣老人,死活不听孩子们的劝说,又坚持走上了街头,这样的举动,孩子们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也着实为她的安全操心。
望着古稀老人风尘仆仆、来来去去的身影,任凭着无情岁月的敲打,放弃了在家休闲、静度晚年的好时光,力争把有生的余力都用在了操持这份香业上,同时也为了让孩子们能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自己仍然奔波在卖香的路上,省吃俭用,无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都从未阻止这位善良、勤劳、朴实的老大娘卖香的脚步。
岁月悠悠,青烟袅袅,清香依旧飘荡在高平寺庄梨乡。临走时,我在心里默默地祝愿这位坚守香业的沧桑老人能梦想成真,也祝福勤劳致富的一家人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 (摄影/文 赵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