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上市标志着一个企业进入公众市场的重大转折点,对于持有原始股票的投资者来说,这个时刻既是收获的时刻,也是充满疑惑的时刻——公司上市后,原始股票什么时候可以卖?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原始股票(又称为“原股”或“内部股”)指的是在公司上市之前投资或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股份。对于这部分股份何时能够在公开市场上销售,关键在于理解“锁定期”(Lock-up period)的概念。
锁定期是指在公司上市后,原始股东不能出售其股份的一段特定时间。这个期限的制定主要是为了避免公司上市初期股票市场上出现大量股份抛售,从而稳定股价。在大多数情况下,锁定期约为180天,即六个月,但这一期限具体长度会根据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证券交易所的规则以及公司自身的IPO(首次公开募股)条款有所不同。
例如,在美国,根据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常见规定,原始股票的锁定期通常设定为180天。而在中国,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原始股东面临的锁定期则更为严格,科创板的原始股东除少数情形外,持股12个月以下的,上市后6个月内不得转让;持股12个月以上的,则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2个月内不得转让超过其所持股份总数的50%。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锁定期结束,原始股东想要出售其股份,也需要遵循相关的市场规则及法律法规,包括但不限于报告和披露要求。
以上种种规定,都是为了平衡市场供需、保证市场的公平和透明。对公司原始股东而言,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定,对于规划个人投资策略至关重要。
以小米集团(1810.HK)为例,公司在2018年7月9日于香港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按照相关规定,小米集团的部分原始股东面临了最长达六个月的锁定期限制。2019年1月9日,锁定期结束后,这些股东才有权将其持有的股份卖出。
总的来说,公司上市后原始股票何时可以卖出,取决于多重因素,包括锁定期规定、市场规则、法律法规等。原始股东应充分了解和准备,待到时机成熟时,方能实现其投资的最大化回报。